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AI-HI共生智能时代的翻译研究创新与教育转型论坛暨2025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年会”并宣读论文
10月17日-10月19日,由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主办、重庆邮电大学承办的“AI-HI共生智能时代的翻译研究创新与教育转型论坛暨2025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年会”在重庆邮电大学隆重召开。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余霞老师因论文被会议遴选录用,受邀出席此次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翻译领域专家学者共话行业创新发展。
作为国际性公益学术组织,WITTA自201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翻译教育与研究发展,本次年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外语院系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共计200余人,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共生背景下翻译研究创新与教育转型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是当前翻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论坛期间,英国利兹大学王斌华教授、复旦大学陶友兰教授、西南大学胡显耀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分别作主旨报告,围绕“语音识别实时转录对同声传译的辅助作用”“人智协同时代翻译思辨能力培养”“人机翻译对比与融合的社会认知模式”等前沿课题分享研究成果,展现了AI时代翻译研究的多元维度与创新方向。其中,陶友兰教授提出的“以AI促思辨”三维教学路径、胡显耀教授构建的人机翻译融合社会认知模式等成果,为翻译教育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在分论坛交流环节,余霞老师宣读了题为《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李白巴蜀题材诗歌英译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研究》的学术论文。该研究以李白《送友人入蜀》等五首巴蜀题材诗歌为核心语料,创新性地融合文化适应理论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构建“符号保留度-内涵传递度-审美等效度”三维评估模型,通过对比小畑熏良、杨宪益夫妇等四大家译本,系统剖析了巴蜀文化意象的跨文化转译机制。余霞老师的研究成果因聚焦巴蜀文化对外传播的独特视角与扎实的理论方法,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此次参会不仅使我校学术成果在国际高水平平台得以展示,更助力我校外国语学院及时把握翻译学科前沿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地域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外国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