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举办AIGC与民间艺术未来生态实践研讨会
10月15日下午,由成都文理学院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成都文理学院西部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承办,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馆,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黑蚁文创集团等单位鼎力支持的“跨界对话,传承新生--AIGC与民间艺术未来生态实践研讨会”在行政楼第二会议室开展。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成都文理学院校长助理张昊;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鑫;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魏东;成都文理学院西部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左泊舟;科研处代表王子为教师;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高敏女士;阿坝州文化馆副馆长、州非遗协会副会长张志勇先生;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蜀锦织造省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先生;成都黑蚁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冰先生;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廖悰教授;福建省优秀教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田丹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四川工商学院刘勃教授;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巴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纯强先生;巴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赵克新先生;彝族皮胎漆器州级传承人、吉日坡文化中心法人李浩磊先生;毛盖旦真唐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省级项目(勉唐画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唐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唐卡协会副会长旦真泽让先生;羌陶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省美协会员、省美协陶艺委员会委员吴松先生;藏羌剪纸州级传承人高继兰女士;宋系蜀盞复烧创始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四川谦需蜀盏文创有限公司总经理俞谦需女士;农民画研究专家、省民协会员、博士陈方瑞女士;成都传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黄樱樱女士;四川天福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倪天福先生;成都风向标雕塑艺术工作室创始人、第 22 届 FHC中国国际艺术大赛荣获铜奖、第5届四川传统文化艺术节荣获金奖;2025世界厨王“上海”争霸赛艺术雕塑金奖》《特金奖》获得者李奋光先生;省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兰小奇女士。以及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邓幸教授;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向斌教授;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刘航宇教授;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姚刚教授。以及在线的各位专家和艺术学院的教师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参与研讨会的开幕。
成都文理学院校长助理张昊在致辞中表示,学校将民间艺术作为教学活教材与学生实践课堂,以AIGC技术为连接传统技艺与当代需求的关键点,探索“数字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与数字化深度联动并融入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产学研协同发展,希望通过活动挖掘艺术市场需求,搭建校外实践基地与服务合作平台,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落实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理念;另一方面,未来学校将完善民间艺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支持,让更多师生参与民间艺术传承创新,培养优秀人才,为西部民间艺术贡献力量。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鑫在发言中表示,学院围绕三个融合推动工作。一是技术与艺术融合,将非遗内容纳入课程,融入数字化教学;二是教学与实践融合,让数字技术与融媒体赋能非遗传承保护,鼓励学生以AIGC为工具创作毕业作品,非遗主题创作能引起社会反响;三是学术与产业融合,联合企业开展艺术现代传播等项目,让研究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成都文理学院西部民间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左泊舟主持会议。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参会领导、专家及教师代表在行政楼前合影留念。
在下午的专家座谈交流会中,四川省民协驻会副主席高敏,出版多部作品,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其分享为AIGC与民间文艺融合提供了多元视角。阿坝州文化馆副馆长、州非遗协会副会长张志勇,深耕非遗保护与展演,长期扎根阿坝州的非遗保护实践经验为非遗数字化传承带来重要启发。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所长、蜀锦织造省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胡光俊,复制唐代“连珠龙纹锦”,获四川省道德模范,千年蜀锦遇数字技术,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令人赞叹并呼吁选天然材质、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并鼓励成都传承。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田丹教授,作为福建省虚拟教研室建设点——“基于非遗美育的民间美术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带来了专业的学术分享。成都黑蚁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冰参与研讨,建议通过营销创品牌、与设计师合作开发平价高频强体验产品、嫁接知名品牌拓展销路。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廖悰教授,深耕民俗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的当代表达路径为大家打开了新思路。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巴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张纯强,策划地方品牌,剪纸、国画作品获多项奖项,在民间文艺管理与剪纸创作领域经验丰富,为民间艺术市场化提供了新路径。彝族皮胎漆器州级传承人李浩磊,创办吉日坡文化中心,推动非遗传承,其数字化保存与场景化传播结合的方式,让彝族漆器“看得见、用得上”。勉唐画派省级传承人,毛盖旦真唐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多协会任职的旦真泽让,在唐卡的数字化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探索,为非遗走向市场提供了范本。光族、羌陶非遗传承人吴松,其借助AIGC为羌陶创新提供新工具的实践充满启发性。藏族、藏羌剪纸州级传承人高继兰,打造剪纸文创,建非遗文创集市,推动传统与现代结合,在藏羌剪纸与现代生活场景融合方面的尝试,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创造带来新可能。宋系蜀盏复烧创始人的俞谦需,在宋系蜀盏的技艺创新与品牌提升上的经验,为传统工艺产业化提供在宋系蜀盏的技艺创新与品牌提升上的经验,为传统工艺产业化提供了宝贵借鉴。农民画研究博士陈方瑞,获多项美术奖项,主持AIGC与农民画相关课题,从科研视角为农民画数字化传承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框架。四川天福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倪天福做分享。南派面塑非遗传承人李奋光,其面塑艺术的跨界传播令人眼前一亮。各位专家的深度梳理,让大家对AIGC赋能民间艺术的路径有了更系统的认知。省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兰小奇在会中分享到,AIGC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降低传统艺术创作的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为继续探索AIGC与民间艺术融合路径、助力其创新发展,艺术学院于10月16日上午在学工部105开展“AIGC与民间艺术未来生态实践”专家讲座。
讲座开始,成都黑蚁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冰以《在地文化,城市气质》为题,解析传统符号适配当代审美、历史文脉活化城市空间的路径,并分享文创实践:团队以说唱俑笑容为核心,重构绿叶啤酒包装推出六款特色易拉罐;还打造机甲风熊猫茶罐、“有信仰的茶”系列及四川景点文创,以国潮插画包装推动传统文化创新。
四川工商学院教授刘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带来《从AIGC驱动下的民间艺术新生态构建思考》讲座,指出AIGC从四维度赋能民间艺术:创作上借数据库提效,传播上靠新媒体扩影响,教育传承上凭AI技术(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剪纸大模型)创新,商业转化上有贵州苗绣成功案例。他强调,AIGC不取代传统,创作者需深解民间艺术内涵与工艺,才能“传承中创新”。
为进一步学习先进文创企业的运营理念、创新经验,推动本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校企间,行业间的资源对接与合作,特组织领导团队于10月16日赴成都黑蚁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参访交流活动,旨在汲取标杆企业成功经验,拓宽发展思路,为后续文化产业建设等工作提供参考。
经过这两天的活动,AIGC赋能非遗研讨会在成都文理学院举办,高校学者、非遗传承人及企业代表齐聚成都文理学院,共探民间艺术创新路径。校长助理张昊提出以AIGC构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鑫强调技术与艺术等“三个融合”。座谈中,专家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承、品牌打造等分享经验,展现AI为传统艺术注入的新活力。
为期两天的AIGC与民间艺术未来生态实践研讨会圆满结束,这段聚焦传承与创新的思想碰撞暂告一段落,但由AIGC点燃的、关于民间艺术未来的探索之火,将继续在各方心中燃烧,照亮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前行之路。(艺术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