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文法学院、弘博书院联合举办“开学第一课·文化互鉴”专题讲座
10月15日下午,由成都文理学院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文法学院、弘博书院联合举办的 “开学第一课·文化互鉴” 专题讲座在星空剧场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任显楷担任主讲人,展开题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与思考:以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学教学为例”的主题讲座。文法学院院长徐学东、副院长曹佳丽及师生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围绕跨文化交流与国际中文教学展开,涵盖交流维度、国际学生课程、教学问题及跨文化交流路径等内容。提出活动聚焦教学实践痛点、课程设计差异与文化传播路径等亮点。以“中国”释义为切入点,任教授率先剖析跨文化交流的五大核心维度。从语言符号的差异解读,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配,再到考古发现、政治经济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递,系统构建了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分析框架,为后续教学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任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国际学生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环节,明确了“来华留学生”与“海外中文学习者”两大核心群体的学情差异,并围绕核心课程展开讨论。为提供更具实操性的参考,以西南交大、美国大学海外学习联盟、马来亚大学的课程为典型案例,进行差异化分析。西南交大课程侧重本土实践适配,美国大学海外学习联盟课程强调学术性与跨文化对比,马来亚大学课程则融合区域文化特色,三类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效果,为参会者带来多元启发。
在跨文化交流路径探索部分,任教授提出“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两大核心思路。前者以金斯伯格与白居易的诗歌情感共鸣为例,强调挖掘文化共通点的重要性;后者则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玉”的翻译差异,展示多元解读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同时,任教授还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强调“文明因多样而有价值”,倡导以平等、包容的态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此次专题活动通过理论剖析、案例分享与实践探讨,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文法学院将持续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从 “单向传播” 向 “双向互鉴” 升级、培养更多具备跨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注入新动能。(文法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