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赴武汉大学参训“大语言模型赋能思政课教学”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要求,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暑期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王颖灵、沈子尧两位青年教师赴武汉大学参与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联合主办的“大语言模型赋能思政课教学高级实训班(第一期)”。
实训班课程体系以“专题讲座+高阶实训”为核心,紧扣高校思政教学一线需求,在专题讲座环节,9位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带来精彩分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洪化清介绍“语言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南洋理工实践”,为参训教师提供国际视野;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获得者、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华倩,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解读“数智时代如何设计和上好一门思政课”;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课程平台与数据室”副主任苏永康、湖南农业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张翼然等专家,则分别从“人工智能赋能智慧课程内涵及设计”“AI引领未来课堂新趋势”等角度,剖析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路径方法。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亦贡献重磅内容,院长助理陈慧女(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副院长陈世锋、副教授王郢,以及该校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副主任唐飞(首届数智教育教学创新比赛国家特等奖获得者)等,围绕“大语言模型助力混合式教学”“知识图谱赋能高等教育”“数智评价驱动精准教学”等主题分享实践成果,为参训教师提供可借鉴、可落地的教学创新方案。
高阶实训环节聚焦实操能力培养,采用“小班化带教”模式,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该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与张翼然副教授共同带队,分主题开展实操训练:8月1日晚间围绕“模型连接与AIGC实操”,指导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生成、知识库整理等基础技能;8月2日晚间聚焦“大模型本地部署与知识管理工具使用”,深入技术应用细节,确保教师“当堂学、当晚用”,切实突破技术应用瓶颈。
学院两位青年教师表示,此次培训是一次“高强度、高效率、高价值”的学习体验——近800分钟的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了大语言模型对思政课教学形态、育人逻辑的重塑潜力,近400分钟的实操实训则让他们熟练掌握了从工具安装、平台登录到教学资源生成、学情分析的全流程技能,不仅提升了对AI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更打开了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新思路。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持续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沉下去练”的方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此次选派教师参与大语言模型实训,既是学院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重要探索。下一步,学院将组织参训教师开展校内分享交流会,把实训所学的技术方法、教学理念传递给更多同事,推动AI技术在学院思政课教学、科研中的广泛应用,助力思政课实现从“传统讲授”到“数智赋能”的升级,推动AI赋能思政课创新改革,加快智慧马院建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