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开展“山水新篇·青春助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6月25日上午,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山水新篇·青春助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教学楼D108举行,会计学院全体辅导员老师以及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队伍参加此次仪式。会计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队伍由会计学院学生党员代表、学生会干部代表以及国际班学生代表组成,国际班学生代表携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入实践团队,形成“党建引领、专业融合、国际视野”的多元实践架构。
仪式以“博文、明理、弘毅、笃行”的校训为精神引领,将会计专业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主持人王修洋在阐述三下乡意义时强调:“会计人的‘博文’不仅是账簿上的数字运算,更是对乡村经济肌理的洞察;‘明理’不仅是准则下的逻辑推导,更是对基层发展规律的把握。”接着,学生代表杨洋以会计专业视角拆解活动规划,用预算管理思维设计每日行程,以成本效益分析框架评估生态旅游项目等。她特别提及每日总结会的“财务复盘”机制——要求队员以“会计分录”形式记录实践所得:“借‘基层认知’,贷‘理论盲区’,在借贷平衡中实现认知升级。”
随后,指导老师成宇强调了信息采集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在活动中注意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的提升,同时强调大家注意安全,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时间管理和团队纪律。最后,专职组织员高敬琪进行总结,强调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交通安全、财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提醒同学们保持通信畅通,加强团队协作,并希望大家在活动中真正沉下心去感受基层的实际情况,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6月25日晚,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于绵阳市平武县古城镇进行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破冰行动,破冰活动以会计专业逻辑为内核,旨在以“专业语言”打通团队协作的认知壁垒。在各位同学以及带队老师成宇、徐宁自我介绍后进行改编版的趣味活动,将传统游戏重构为“财务思维实训场”。在“逢七过”改编版中,队员需用“增值税税率”“折旧年限”等专业术语替换7的倍数,国际班学生更以IFRS准则解读“生物资产公允价值”;“产业链萝卜蹲”游戏中,“种植户”角色需精准报出“原材料成本构成”,学生党员代表则通过模拟“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失误”,引导队员讨论科目归属逻辑。这场破冰活动并非单纯娱乐,而是会计学院对“弘毅笃行”校训的实践演绎——以专业知识为桥梁,让国际班学生的跨文化视角、党支部的合规意识、学生会的流程管理转化为团队的“共同会计准则”。当队员们在击鼓传花中用会计分录拆解乡村振兴案例时,“博文明理”的知识积淀已与“弘毅笃行”的实践要求完成“借贷平衡”,为后续调研锚定了“以专业赋能实践、以协作激活创新”的行动坐标。
6月26日上午,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实践队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老河沟,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交织现场开展“专业+实践”双轨调研。导赏员讲解地理概况时,会计学子自发形成“生态资产核算”小组记录珍稀植物分布区,类比“固定资产卡片”建立“生态资产台账”;上山途中,队员们将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活动轨迹与“生物资产计量”课程结合;捡垃圾公益活动被转化为“环境成本调研”。下午的“故事接龙”游戏中,队员们以“老河沟生态旅游开发”为主题,用会计语言构建剧情。
随后,在实践活动期间,学生党员代表、学生会干部代表以及国际班学生代表分成三个调研小组,分别针对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游客、导赏员及当地农户开展了系统性调研。他们精心设计了包含生态认知、经济影响、保护建议等维度的问卷,同时拟定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深入保护区核心区域及周边村落开展工作。与导赏员的访谈中,同学们得知当地通过“生态知识培训+持证上岗”模式,培养了200名专业导赏员,他们不仅负责带领游客观察野生动物,还承担着栖息地监测任务。
6月26日晚,“山水新篇 青春助振兴”实践活动每日总结大会准时召开,各组学生代表围绕当日老河沟调研成果展开分享。在调研中,大家既领略了老河沟“青山护绿水、农舍嵌田园”的生态画卷,也见证了当地依托自然禀赋探索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模式,退耕还林后的山林抚育,彰显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实践。代表们在发言中提到,通过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既要守护山水底色,更需激活产业动能”的认知,更意识到青年学子需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或用镜头记录乡土文化,或用调研数据助力政策优化,让青春足迹真正印刻在山水振兴的新篇之中。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会计学院学子将“博文”的知识广度转化为调研维度。大家不仅看到了老河沟自然保护区旅游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潜力,也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未来,社会各方将持续关注老河沟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会计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