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学子在铁人三项国际赛事中斩获佳绩
5月10日至11日,“东锦杯”2025年成都金堂铁人三项世界杯赛暨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在金堂国际铁人三项赛场激情开赛。成都文理学院体育与大健康学院学子在赛场上表现亮眼:2023级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文杨杰以1小时10分0秒的成绩摘得16-29岁男子半程组亚军,2024级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王赓以2小时40分19秒的成绩获得20-24岁男子全程组第八名,体育教育系教师李泽欣担任赛事技术官员,全程参与赛事执裁工作。
本次赛事由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四川省体育局等联合主办,其中世界杯赛作为国际A类赛事,吸引了来自 27 个国家和地区的114名顶尖选手参赛,竞赛距离为51.5公里(游泳1.5公里、自行车40公里、跑步10公里)。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则是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A+级积分赛,设置全程和半程分龄组,总参赛规模达866人,创历史新高。文杨杰参与的半程组总距离为25.75 公里(游泳0.75公里、自行车20公里、跑步5公里),王赓挑战的全程组与世界杯赛同规格,两项赛事均严格遵循世界铁人三项联盟竞赛规则,竞技强度与专业性备受国际认可。
体育与大健康学院学子的优异表现,是学院“以赛促教、学训结合”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学院依托金堂“国际铁联铁人三项世界杯赛黄金主办城市”的地缘优势,将赛事资源转化为教学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赛事志愿服务、观摩国际级竞赛、开展专项训练等方式,构建“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实战淬炼”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文杨杰在赛后表示:“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训练计划和赛事机会,特别是在自行车换项技术和跑步节奏控制上,李泽欣老师给予了针对性指导,让我在比赛中能更高效地分配体能。”
李泽欣老师作为赛事技术官员,不仅参与执裁工作,更在赛前为学生提供技术分析与心理疏导。她提到:“铁人三项对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从游泳的划水效率到自行车的功率输出,再到跑步的耐力分配,每个环节都需要科学训练。学院通过与赛事组委会合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际赛事标准,这种沉浸式学习对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体育与大健康学院院长张培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本次赛事的成绩充分印证了学院‘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我们始终坚持将体育教育与地方赛事资源深度融合,通过‘校地合作、赛事赋能’的方式,为学生打造‘学中赛、赛中学’的实践场景。”他进一步介绍,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依托“课程+实训+竞赛”的立体化培养模式,不仅开设《体育赛事运营管理》《运动训练学》等核心课程,还与金堂县铁人三项协会、多家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赛事组织、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等多维度实践机会。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国际赛事的联动,以铁人三项等特色项目为抓手,培养更多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张培峰表示,学院还计划推动“铁人三项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建校队等方式,让更多学生感受铁人精神的魅力,助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金堂县自2011年建成国际铁人三项赛场以来,已连续举办8届世界杯赛,其专业化的赛道设施和赛事服务获得世界铁联高度认可。成都文理学院体育与大健康学院通过深度参与赛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竞技舞台,更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与地方形成良性互动。正如赛事组委会在开幕式上强调的,“体育搭台、文旅唱戏、全民共享”的发展格局,正通过校企合作、体教融合的创新实践,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动课堂。
此次赛事中取得的成绩,既是对成都文理学院体育教育成果的检阅,也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随着2025年世界运动会的临近,金堂“迎世运、办铁三”的热潮持续升温,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 “体育+教育+文旅”的协同发展路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体育领军人才贡献力量。(体育与大健康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