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基层动态

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受邀参观赵镇一小名师工作室教学成果展

发布时间: 2025-04-27

  4月25日,受赵镇第一小学邀请,初等教育系教师杨仪以及学生70多名代表,前往该校参观了由罗建蓉、黄莺名师工作室联袂呈现的“AI赋能传经典·细节雕琢育情怀”主题成果展示活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成长叙事、专家引领三大篇章,为全县语文教师及成都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的学生们搭建了沉浸式学习平台,吸引了200余位教育工作者共赴这场教学改革的思想之约。

  在课例展示环节,赵镇一小张维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创新融合AI技术,通过三维场景重构、情感图谱分析等数字化手段,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赤子情怀具象化呈现。课堂中,学生们借助智能终端在虚拟场景中与诗人对话,实现古典诗词的跨时空对话。成都文理学院实习生李同学感慨:”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传承文化基因的活化剂。”

  实验小学姜舒华老师则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范本,构建“显微镜式”写作课堂。通过文物细节还原、历史场景模拟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战地家书中的褶皱痕迹读懂家国大义。这种“见微知著”的教学设计,让写作教学升华为价值观塑造的生命课堂。

  师范生走进小学观摩名师课例的学习方式,为小学教育的师范生搭建了专业成长的阶梯,也构建起校际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四位名师的专业成长叙事,为师范生勾勒出清晰的职业发展图谱。邓小金老师“一字一词一句一书”的进阶路径,让同学们意识到:”原来教师成长需要学术沉淀,我要建立自己的教学案例库。”

  实验小学吴霞老师以“苔痕三叠”为喻,分享工作室浸润式成长历程。从单篇精读到整本书教学,从传统课堂到智慧教育,她用“破茧-羽化-振翅”三阶段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进化论。其研发的“诗画同源”教学法已惠及全县23所小学。

  赵镇一小邓廉贞老师呈现的“五位一体”阅读策略引发热烈反响。通过读书卡、思维导图、诗配画等可视化工具,将深度阅读转化为可操作的成长阶梯。成师附小蒋小利老师则揭秘“小专题研究”心法,用“问题链-实践环-成果树”的螺旋式研究模型,为青年教师指明专业发展路径。

  活动尾声,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罗建蓉总结:“这些成长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金堂小语教育改革的编年史。”这些真实课堂案例和成长样本,是师范生的活教材。活动与基础教育实践经验深度融合,为破解高校师范生培养中“知行脱节”的难题提供了路径。未来,初等教育系也将继续探索“双师课堂观摩”等实践路径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学院 供稿)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邮编610401) 成都文理学院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269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2102000211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5/14 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