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金乃凡教授莅临传媒与演艺学院讲学
为进一步加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传媒与演艺学院于2025年4月9日下午在艺术楼附楼102举行传媒与演艺学院名家系列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原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团长、四川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金乃凡教授主讲。传媒与演艺学院院长许春林、党委书记韩杰、院长助理雷涛、曹飞越及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作为原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团长,金乃凡以“流动军营剧场”的独特视角切入,讲述其在边疆基层创作的初心:“当战士们的钢盔成为舞台灯光,我意识到戏剧的力量在于与观众建立最直接的情感连接。”这种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贯穿其作品始终,其代表作《结伴同行》便以普通人的西藏朝圣之旅为蓝本,通过多声部叙事结构展现人性复杂性,既成就了演员赵亮的表演高光时刻,也在北京演出时引发关于信仰与人性的广泛讨论。在谈及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时,金乃凡提出“文化基因转译”的创作路径。他以巴蜀文化为例,从司马相如的辞赋气韵到巴金的家族叙事,阐述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当代戏剧表达:“地域性不是标签化的符号堆砌,而是通过人物命运让地方经验成为普遍人性的容器。”他特别推崇剧作家魏明伦提出的“三标准”创作理念,认为戏剧应追求“结构的迷宫性、情感的共振性、思想的叩问性”。
讲座中,金乃凡还分享了其退休后投身木偶剧创作的转型经历。以张大千传奇人生为蓝本创作的木偶剧《张大千之匪巢磨难》,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舞台科技的结合,为地方剧种注入时代活力。这种跨媒介创作尝试,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美学特质,又拓展了戏剧表达的边界。针对学生提出的“人工智能时代戏剧创作的边”问题,金乃凡先生回应道:“技术可以改变呈现方式,但戏剧的本质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创作者需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用艺术的方式回应时代命题”。
讲座尾声,金乃凡寄语现场师生,强调戏剧创作要不断创新,关注观众需求。此次讲座为热爱舞台艺术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师生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创作能力。未来,我院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学术讲座,为师生们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传媒与演艺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