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教师出席“2023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宣讲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承办的“2023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1月3—5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多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会务组邀请,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余霞,语言学课程组组长朱珣,英语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严雯静,涂思思出席本次研讨会。
11月4日下午,在行政楼307教室第二分会场,余霞老师宣读了题为“唐诗英译中‘巴蜀’地域意向的复现、变异与重构”的学术论文。余老师主要从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过程,以及创新创新成果四个方面分享巴蜀文化在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表现。余老师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研究中,“地域意象”的生成与传统意象有着较大区别,地域意象往往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巴蜀地区地势险固、文化悠久,其在中国古诗词中形成了典型的“巴蜀地域意象”。余老师着眼于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登锦城散花楼》和《峨眉山月歌》,从入蜀和出蜀的时间线,分析诗歌英译本中地域意象的复现、变异与重构, 试图揭示地域意象译文的合理性,得到了现场各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建议从人文数字等不同视角继续发掘传统古诗词的意象美学。
在行政楼309教室第三分会场,朱珣、严雯静两位老师宣读了题为“藏族典籍《萨迦格言》宗教隐喻英译研究”的学术论文。民族圣典《萨迦格言》作为藏族《论语》,牵涉诸多宗教隐喻用法。朱老师从认知隐喻角度高度审视其中宗教隐喻的运作机制及其语言转换策略,并结合跨域映射与格言行文两大 本质特征,以留存、替换和省略三大翻译策略精准传递原语隐喻,确保目的语受众心悦诚服地体会格言真谛,感悟民族文化精髓,进而助推中华民族典籍对外传播。
外国语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并支持教师在有关论坛上发声推动学校科研,打造文理学术形象。通过此次论坛,教师们更加明确了翻译学科的前景和发展方向,也增进了我院与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提升我院外国语言文学科科研工作与学术影响力。(外国语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