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数字乡村与智能空间创新设计”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5月24日至25日,由成都文理学院主办、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承办的“数字乡村与智能空间创新设计”学术研讨会在文理讲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成都大学、四川巨狼实业发展集团等20余所高校及企业近30余位专家参会,会议得到了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成都市建筑装饰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5月24日下午,研讨会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由艺术学院环境设计教研室杨波老师主持。成都文理学院副校长杨莉、艺术学院院长张国平教授等多位领导,以及清华⼤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汪建松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支锦亦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宇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圆桌会议。在此过程中,各位专家、领导不仅就学术议题进行了探讨,还就如何将前沿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到教学实践中,以及如何培育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设计学科人才进行了深入交流。
5月25日上午,研讨会以系列讲座的形式继续推进,成都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亚军、艺术学院院长张国平、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黄鑫、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根蓉、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魏东、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向斌,以及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出席开幕式。讲座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汪建松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向燕琼教授等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数字乡村和智能空间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学术研讨会在王亚军教授致辞下拉开帷幕。他代表成都文理学院对参加会议的权威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张国平向莅临会议的专家教授们的到来以及对于学院设计学科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简要阐述了本次论坛召开的重要意义,期望通过这次的学术交流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汪建松教授以《新质场景与环境文化》为主题阐述了如何在环境设计中表达公共文化,分享了自己对公共艺术与公共文化、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艺术对于公共文化的发展和对于环境、社会的作用等方面的思考,并且提出公共艺术是体现公共文化的环境艺术,是最为积极的环境艺术的观点。汪建松教授指出公共文化可以激发城市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为实现人民大众幸福生活提供丰厚的土壤,最终推动城市文化,助推产业创新升级。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四川省高教学会环境设计教育研究会理事向燕琼教授以《“Hi 你好”成都世园会》为主题,通过分享实践案例,详细讲述了历时一年多时间落地的“Hi,你好!”主题展园,以“宇宙观”的视角与格局切入,以“流星访问成都”的创意进行设计,强调人与宇宙共生,与自然共处的和谐理念,生态、开放、未来、包容、共享、科技、文明、园林、艺术与宇宙无不在世园之眼的注视下绽放着,让我们深入理解了作品设计过程中的核心理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罗德泉副教授以《设计的新质生产力——环境设计学科与专业发展展望》为主题,分享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三三五六五”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及环境设计专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和发展趋势,剖析了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教”与“学”的矛盾,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来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创新手段融入传统设计产业,赋能乡村环境建设,突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设计方式。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AIGC数字艺术融合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万国教授以《重塑创造力,AI赋能设计》为题,围绕加快建设AI+引领下的艺术与科技创新示范学科和相关专业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AI技术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就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CSD.DESIGN创始人兼创作总监、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22亚太年度设计人物张灿先生以《设计的诚意》为题进行分享。通过分享一系列落地项目的设计实践过程,他强调将艺术、空间与时光整合为新的“整体”,投射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唤醒空间的“精神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强调建筑、空间、场域,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让我们领略到设计背后的真挚与热情。
在会议圆满结束之际,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向斌主任发表了总结讲话。向主任对所有专家学者及嘉宾的莅位指导表示诚挚感谢,并强调了研讨会在推动学科发展、创新和教学方面的重要性。本次研讨会通过主题报告、圆桌讨论和互动环节,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和空间设计创新中的应用潜力。这些成果不仅拓宽了师生的视野,也为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展望未来,数字乡村与智能空间设计领域将迎来更广阔。(艺术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