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儿童哲学教育转向与创新研讨会
9月19日至20日,由成都文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思考拉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主办,成都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承办,多家儿童教育与研究机构协办,金堂县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的“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儿童哲学教育转向与创新研讨会暨2025全国儿童哲学秋季论坛”在成都文理学院文理讲堂顺利召开。研讨会汇聚人工智能、儿童哲学及教育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儿童哲学教育的融合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成都文理学院校长喻洪麟、校长助理张昊、教育学院院长卢伟等校内外领导出席开幕式。
喻洪麟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儿童哲学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卢伟院长指出,教育学院坚持“面向未来、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同时关注伦理与隐私风险,构建安全可控的教育AI生态。
在主旨报告环节,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以“优绩主义教育下的儿童困境及出路”为题,批判当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指出儿童面临“存在隐匿”与“机器化”风险,倡导回归“率性教育”,尊重儿童作为整全生命体的发展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杨鸿武教授提出“师-生-机”三元交互模型,强调AI应从提供答案转向训练思维,构建以提问、任务、数据与反馈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范式,并警惕技术过度使用对元认知的削弱。四川大学刘莘教授通过“从笛卡尔测试透视儿童哲学的意义”报告,阐释“笛卡尔测试”对儿童独立思维的价值,主张以文学化路径将哲学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哲学教育:挑战与前景”中指出,AI易导致认知同质化,儿童哲学可弥补其在意义与情感理解方面的不足,建议依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教学路径。浙江师范大学杨研璐副教授在“儿童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中指出,物质丰裕社会中儿童成长面临心理困境与思维惰性等“不可持续”悖论,教育应回归全人培养,通过点燃希望、重建“附近”与构建教学伦理,促进儿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福建师范大学郑敏希副教授聚焦“儿童哲学何以育人”,指出物质丰裕社会中儿童成长出现心理困境与思维惰性等“不可持续”现象,教育应回归全人培养,通过重建“附近”与教学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杭州师范大学孙丽丽副教授强调儿童教育应超越AI依赖,通过思想实验、多维思维训练与批判性质疑,培养儿童的创新与认知建构能力,并重申“尊重与倾听儿童”的基本理念。金苹果锦城第一中附属小学教师马峥与金堂县三星小学学生共同呈现了一节以“人工智能使用”为主题的儿童哲学展示课,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认知、AI合理性及技术使用的伦理问题,体现团队协作、思辨训练与AI伦理教育的有效融合。
与会嘉宾还参观了大教育实训中心,体验非遗扎染技艺,感受传统与现代教育实践的融合。在座谈会环节,杨鸿武、高振宇教授与一线教师代表就儿童哲学课程建设、AI融合与教师发展进行研讨。建议课程融入情感与艺术内容,分学段试点;避免“假融合”,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借助知识图谱优化评价;教师培训应分层推进,加强案例建设,完善“理论+实践+培训”机制。
本次研讨会构建了高层次跨学科对话平台,汇聚哲学、教育技术与儿童发展等多领域视角,深入探讨AI时代儿童哲学的教育转向与创新路径,为优绩主义背景下的教育困境提供了理论反思与实践参考,进一步明确了儿童哲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与框架,为领域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教育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