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热议全国“两会”精神
3月3日下午和3月5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连日来,学院广大师生心系国家发展,纷纷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收看、收听“两会”报道,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实际,表达对“两会”后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期待。
学院党委书记高华锦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肯定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深刻明了,应对举措操作性强,反映了民众需求,求真务实,催人奋进。会议聚焦包括教育改革、农业、新能源、环保、新型城镇化、互联网健康发展等众多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在多重约束之下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需要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把“钥匙”交给民众。“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执政兴国,干事创业,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抓落实。“上下一心百业成”,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两会”形成的共识与举措,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力量、带来新的气象,为实现“中国梦”迈出自信而坚定的关键一步。
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蒋和胜教授认为,今年“两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战略部署后的首次“两会”,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子”,“两会”会开出怎样的改革清单,要“啃”哪些“硬骨头”,不仅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中心议题,也牵动普通百姓目光。李克强总理的报告,语言清新,铿锵有力,讲问题充满忧患意识,谈改革发展充满自信,接地气,很给力,对2014年的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是报告的关键词和核心,仅在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和重点工作部分,“改革”一词共出现了50多次。报告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过去一年的成绩是由改革带来的,未来也需要通过改革来赢取。本届政府表示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气概推进行政体制和其它各项体制改革,真正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首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对未来充满期待。
政治与法律学院院长程思进教授说,今年两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会风务实节俭,展示出风清气正的形象;政协和人大开幕会议集体哀悼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遇难同胞,传递了“国之兴也,视民如伤”的情怀。“两会”对于民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养老、住房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很现实的目标和解决措施,体现了“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分享改革成果”这一重要目标。感触最深的是,会议特别强调依法治国,多次提到“要提高立法质量”,“注重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这使我们深信,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诸领域的建设将真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郑巍巍说,李克强总理的报告朴实无华,关注民生,振奋人心。共青团将组织团学骨干先学一步,在深刻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两会”热点议题和重要决议,设计活动载体和主题内容,继续坚持“分类引导再分类”的思想引领理念,学会“转化”和“翻译”,不断强化和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对“中国梦、文理梦”的认同感和对学院“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
文学院学生张蓝天说,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作为应届毕业生,我感到非常振奋。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扶持大学生创业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本领,提高就业竞争力。
传媒学院学生李明雄说,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格外关注“两会”中的文化传播。在今年的“两会”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两会”的重要信息集散地和舆论场,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积极参与民生国事讨论的新平台。
在“两会”召开过程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心采访了部分师生。教师表示,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两会”精神,努力教书育人、潜心科学研究,为祖国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表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立志报效祖国。(党委办公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