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我院思想政治工作
今日(2016年12月19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第8版“高等教育·大学校园”以《“一体”为灵魂 “两翼”作支撑——成都文理学院走出高校全面育人新路》为题,从“全面探索‘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切实加强‘四化’模式的学生党建”“不断夯实‘五个协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详细报道了我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一体”为灵魂 “两翼”作支撑
成都文理学院走出高校全面育人新路
中国教育报 王丽英
成都文理学院是全日制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党委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机制,依托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翼”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
全面探索“四位一体”育人机制
“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就是“全员育人”。学校(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教辅后勤人员等)、家庭(父母)、社会(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都是教育主体。
在“全过程育人”上,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离校,从每学期开学到结束,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全程有大纲、月初有计划、每周有重点、每月有小结”的工作传统。
在“全方位育人”上,注重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生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各类载体。
在“全环境育人”上,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环境、虚拟时空和信息场域中实现教育的过程和效果。
对成都文理学院的有益探索和做法,学校党委书记高华锦总结到:“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响亮地喊出了‘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是党办的大学;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没有例外’的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四位一体’育人机制为核心,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
切实加强“四化”模式的学生党建
学生党建工作是“两翼”中重要的“一翼”。学校党委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构建立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形成科学化发展过程、创建规范化基层组织、推进数字化动态管理为抓手,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构建“1+6+N”党内教育培训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党员发展全过程。“1”是指“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6”是指贯穿入党前后全过程的六级递进式网上+网下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入党启蒙教育、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预备党员培训、毕业年级党员教育;“N”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实施的全天候理论武装。把学生参加党内教育培训纳入学分制管理,在实践学分中核定相应学分。由学院党委组织编写的《早日站在党旗下——大学生入党教育读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和程序,实行发展党员全程记实制、全网公示制、全面票决制、全员答辩制、失误追究制、责任倒查制,从严从实抓好预审、复审、审批、备案、批复等工作环节,开展发展党员专项督查,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
规范化的基层组织。印发《党支部工作指南》《党支部优秀工作案例选编》,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党建创新项目立项及党员示范岗认领、党员承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活力。
数字化的动态管理。在2009年即搭建起党组织和党员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党员基本信息数字化动态管理。
不断夯实“五个协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党委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努力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协同推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理论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聚焦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统筹安排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实现课程间相融互促。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界定素质教育内涵,构建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编写素质教育教材(一套四本,包括《大学生科学技术通论》《中西文化概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经典选读》,其中《大学生科学技术通论》《中西文化概论》被列为四川省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开设4门素质教育院本特色课程,建立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将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整合,从学生向教职员工延伸,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内与课外实践育人相协同。在第一课堂上,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素质教育院本课程实践必修课程;在第二课堂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在第三课堂上,设置实践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网上与网下思想引领相协同。注重利用数字资源加强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领,在校园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工在线”“学工在线”“共青团在线”等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矩阵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等宣传活动,不断拓展“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教育平台。学院党委于2015年9月启动实施“互联网+微党课”项目,已录制、发布9期微党课视频,线上线下的播放次数超过30000次。“互联网+微党课”项目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肯定,4期微党课入围全国高校“两学一做”风采展示。大力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走进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生活的制度化引导管理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警与干预“五级网络”“四级平台”,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督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向导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
维护安全稳定与学生管理服务相协同。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包保责任制、安全稳定零报告、安全检查、值班巡查、家校联系等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稳定信息收集、研判和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安全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意识不断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形势总体向好,师生安全感不断增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生活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肢体残疾学生、患病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经常违纪学生实施精准结对帮扶。已有4名肢体残疾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并谋得体面工作,目前仍有两名肢体残疾学生在校就读。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实施资助育人“1+4”行动计划,开展诚信、励志、感恩教育,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助人与育人有机结合。每年有十余项国家和校内奖助学金让近70%学生受益,从未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协同。坚持问题导向,依托相关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成果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在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正是因为成都文理学院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成都文理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学校2016年在23个省(区、市)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7%,本科生报到率为92.2%;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批优秀学生党员骨干把到乡镇(街道)、社区(村)从事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就业第一选择,不少学生考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今年,有3名学生党员经“双选”自愿到南疆乡镇工作。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估显示,成都文理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位于同类院校前列。(党委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