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博士颉江泊来校讲“以古为鉴:古人的临创启示”
6月25日,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书法博士(在读)在读,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安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浙江兰亭王羲之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嘉峪关市书协副主席颉江泊老师于我校第三教学楼四楼展厅开展题为《以古为鉴:古人的临创启示——以米芾、王铎为例》专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崔树强、成都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卢伟、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硕士生导师刘虎林及书法学专业部分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薛垲睿主持。
讲座伊始,颉江泊老师以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行书入展作品的数据统计为引子,指出当前行书创作倾向集中于对米芾、王铎风格的取法较为普遍,从而引出了对米芾行书艺术的深度剖析。他从米芾的学书历程出发,阐述了临帖的深层目的,强调了观摩真迹对于书法学习者的重要性。颉江泊老师在梳理米芾书法用笔、字形、章法时,特意将米芾不同时期的临创与此时期他主要取法的对象相比较,总结出米芾在学古、临古和化古上的独特艺术天赋,同时提炼出“直取其形”“增损经典”“遗貌取神”的米芾式学习策略,传递给在场师生们一个极宝贵的学习经验。
讲座下半场,颉江泊老师将讲座的重点转向了王铎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颉老师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临摹、创作等研究,将王铎的书法临摹观总结为“选择性临摹”“杂糅式临摹”“创造性临创”三个阶段,全面展示了王铎在书法创作上的成长轨迹。他从线构、笔触、墨色等多个角度深入解析王铎的行书特征,特别强调王铎在创作中对空间开合、虚实对比以及组合布局的巧妙运用,使大家对王铎的行草书艺术成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讲座现场,颉江泊老师对部分骨干班成员的创作进行了点评,同时选取米芾、王铎的行书作品各一幅进行了创造性临摹示范。颉老师用笔墨生动地诠释了米芾和王铎行草书中蕴含的空间感、节奏感、线条美和结构美,让在场师生对二王一系行草书的笔法精髓建立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热烈的掌声中,这场融汇了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讲座圆满结束。颉江泊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米芾、王铎两位书法大家临创转换技巧的理解,更为书法学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这必将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开创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新篇章。(教育学院 供稿)